首页
TB天博体育登陆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TB天博体育登陆 > 新闻动态 > 谷歌反垄断案险胜: 一夜暴涨1800亿市值, 库克乐坏了

谷歌反垄断案险胜: 一夜暴涨1800亿市值, 库克乐坏了

发布日期:2025-09-08 16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昨夜科技圈最大的新闻,莫过于谷歌在一场打了5年的反垄断官司里“逃出生天”。

美国联邦法官最终裁定,谷歌不用拆分Chrome浏览器和安卓系统——这俩可是谷歌的半条命,一旦剥离,基本等于砍断其在移动互联网和搜索市场的根基。

当然判决不是完全“放水”,谷歌得给竞争对手开放部分数据,也不能再签“独家预装搜索”的协议,但花钱让手机厂商预装自家产品这事儿还能继续干。

法院还会专门设个技术委员会盯着执行,判决60天后生效,有效期6年,只有技术委员会的条款现在就落地。即便有这些限制,对谷歌来说已是“天大的好消息”——毕竟它躲开了美国政府有史以来最狠的一次反垄断制裁。

市场反应也很直接,谷歌盘后股价飙了7%,市值一下多了180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.28万亿),相当于两个寒武纪的市值。

连苹果都跟着沾光,股价涨了3%——要知道苹果每年从谷歌拿200多亿美元,就为了把谷歌设成Safari的默认搜索,现在这门“稳赚不赔”的生意还能做,自然得跟着涨。

五年拉锯战:法官为啥“手下留情”?

这案子从2020年10月就开始了,美国司法部咬着谷歌不放,说它在搜索和搜索广告市场搞垄断,靠跟苹果这种巨头签“默认协议”巩固地位。

到了2024年8月,法官先定了性:谷歌确实在搜索市场搞非法垄断。紧接着司法部就提了个“狠招”:要求谷歌拆Chrome、剥安卓,还得结束独家合作、共享数据,这方案一管就是10年。

谷歌当然不答应,只愿意做些“小修小补”,说司法部的要求会把搜索市场搅乱。 直到9月2日,法官终于给出了“不拆分”的理由,核心就一个:现在AI行业变天了,不能用老眼光管新市场。

法官提到,现在几千万人查信息都不用搜索引擎了,转而用ChatGPT、Perplexity这些生成式AI工具。虽说这些工具还没本事完全替代搜索,但趋势摆在这里——要是按司法部说的,用10年的“死规定”去约束谷歌,万一未来AI彻底改变搜索格局,今天的拆分可能就成了“无用功”,甚至会打乱行业节奏。

所以法官选择“克制”:觉得让谷歌拆核心资产是“管太宽”,毕竟没证据证明谷歌用Chrome和安卓搞非法限制;要是禁止谷歌花钱预装,不光谷歌受影响,那些靠预装费盈利的手机厂商也得倒霉;甚至连数据共享的范围都缩了,说司法部要谷歌开放广告数据、改内容政策这些要求,都是“过度监管”。

在我看来,法官这步棋走得算“务实”。现在科技行业变化太快,尤其是AI,今天定的规则可能明天就跟不上形势。

真把谷歌拆了,说不定反而会让行业失去一个能投入巨资搞技术的玩家——毕竟AI研发烧钱又耗时间,不是谁都扛得住。

但反过来想,这种“克制”也有风险:谷歌现在没了拆分压力,会不会更肆无忌惮地靠现有优势挤压中小玩家?比如在数据开放上“打擦边球”,表面开放实则藏着核心信息,到头来竞争对手还是没机会——这才是后续最该盯紧的地方。

巨头们的反垄断风暴:不止谷歌,全球都在动真格

谷歌这案子,被彭博社称为“本世纪对科技行业影响最大的判决之一”,关键不是只关乎谷歌一家,而是给其他巨头的反垄断官司定了调。

现在Meta、亚马逊、苹果都在跟美国政府打反垄断官司,法官接下来判这些案子,十有八九会参考谷歌案的逻辑。

要理解这场“风暴”,得先看过去十年的背景:2010到2020年,科技巨头们把市场攥得越来越紧。谷歌在搜索和广告领域基本没对手;Meta买了Instagram和WhatsApp,把社交媒体的流量全捏在手里;亚马逊一边霸着电商,一边靠云服务掌握商家数据。

苹果更狠,靠iOS生态搞“端到端控制”,App Store抽成、支付体系垄断,别人根本插不进手。

库克

这种“一家独大”的局面,早就让公众和政界不满了:小企业想创新,刚冒头就被巨头收购或挤压;消费者看着选得多,其实核心服务都被巨头掌控;数据隐私更不用提,用户信息基本成了巨头的“私有财产”。

2019年美国国会就搞了“大科技反垄断调查”,还让谷歌、Meta、亚马逊、苹果的CEO一起去听证会“挨训”,场面堪称罕见。

到2020年,众议院直接出了400多页的报告,明着说四大巨头滥用垄断,建议立法管一管,也就是从那时候起,针对它们的反垄断诉讼才算正式“开火”。

更关键的是,这股风已经吹到了全球。欧盟最直接,之前就给苹果开了5亿欧元罚款,给Meta罚了2亿欧元;英国、澳大利亚也跟着收紧监管,本质上都是不想让巨头“为所欲为”。

这信号再明确不过:巨头的“野蛮生长”时代过去了。

以前靠收购小公司、签独家协议就能稳坐江山的日子,现在得改改了。往后不管是扩张业务,还是收购初创公司(尤其是AI领域的),都得先想清楚:会不会碰“垄断”的红线?

监管层要的不是“打倒巨头”,而是“公平竞争”——你可以做大,但不能把路都堵死,得给中小玩家留口饭吃。

小玩家的“机会”与“变数”:谷歌的态度才是关键

很多人说,这次判决最大的赢家除了谷歌,还有OpenAI、Perplexity这些新兴公司。毕竟谷歌要开放数据,又不能搞“独家预装”,这些小玩家终于有机会拿到更多资源,跟谷歌掰掰手腕了——比如OpenAI之前就说过,有了更多数据能优化ChatGPT,现在理论上能拿到谷歌的部分数据,确实是个好机会。

但别高兴太早,这一切的前提是“谷歌愿意配合”。谷歌早就放话了,就算这次赢了,还是会继续上诉。要是真上诉,这案子拖到2027年都有可能——到时候别说数据开放,说不定连判决里的条款都得重新改,小玩家的“机会”很可能变成“泡影”。

退一步说,就算谷歌不上诉,真要开放数据,它也有的是办法“卡脖子”。比如开放的是“非核心数据”,核心的用户行为、搜索算法数据照样藏着;或者在数据接口上做文章,让竞争对手用着不方便。

毕竟巨头在规则解读上永远有“优势”,真要钻空子,监管层也未必能实时盯得住。

所以对创业者和企业决策者来说,别把宝全押在“谷歌开放数据”上。这次判决更像个“信号”:行业要往“公平竞争”的方向走,但最终能不能拿到机会,还是得靠自己的硬实力。

比如AI公司,与其等着谷歌开放数据,不如先把自己的技术打磨好,找到谷歌没覆盖到的细分场景——毕竟用户要的是“好用的产品”,不是“靠数据堆出来的替代品”。

谷歌这次险胜,看似是巨头的胜利,实则是科技行业监管新起点。

往后不会再有是否分家的简单选择题,而是“怎么管才能平衡创新与公平”的思考题。

对巨头来说,别再想着靠垄断“躺赚”;对小玩家来说,别指望靠监管“输血”;对决策者来说,得看清趋势:未来的科技行业,拼的不是规模,而是合规下的创新能力。

谁能先想明白这一点,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。



Powered by TB天博体育登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